《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19)》正式发布!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咨询    《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19)》正式发布!
《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2019)》)于2019年8月2日正式发布。
《白皮书(2019)》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数据分析反映2018年北京房地产、住房保障和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建筑业与建筑市场、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建筑节能与科技五个方面,反映2018年全市整体情况、市级主要措施和区级工作亮点;第三部分围绕当前形势,立足工作实际,探讨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思路。

《白皮书(2019)》第二部分重点专题摘录


专题五:建筑节能与科技
一、全市整体情况

2018年,本市建筑节能与科技领域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城市建设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政策机制,加强技术服务,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节能农宅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节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建筑能耗有效降低,全领域全过程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全年完成重点科技成果鉴定73项,其中2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更加完善,编制完成《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住宅工程质量保修规程》《居住建筑室内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规程》《居住建筑新风系统技术规程》《预拌盾构注浆料应用技术规程》《预拌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等标准,开展《建筑雨水利用工程应用技术规范》《海绵化城市道路系统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等6项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京津冀工程建设标准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编制首部三地通用的工程建设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智慧小区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服务平台实现智能门禁、安防联网、物业ERP、房产服务等功能。

二是新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成效明显。通过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等环节,确保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2018年,北京市新增城镇节能民用建筑3110.93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1280.0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830.85万平方米,全部按照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施工。本市累计建成城镇节能住宅49650.62万平方米,节能住宅占全部既有住宅的92.89%;累计建成城镇节能民用建筑69960.44万平方米,节能民用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的77.41%。搭建“北京市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运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修订《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发布2018年度公共建筑电耗限额值(7657家单位的11352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共1.48亿平方米),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进一步加强。以获批“全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构建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机制。截至2018年底,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申请达664万平方米,其中已入库427万平方米;119.63万平方米公建节能绿色化改造通过综合验收,综合节能率达到20%,预计改造全部完成可节能4万吨标准煤。

三是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作为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装配式建筑规模继续扩大,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155个,建筑面积约1377万平方米,占全市开工建筑面积的29%。装配式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产能有效提高,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已形成25家以上的部品生产企业布局,其中预制混凝土结构企业21家,总产能超过240万立方米;预制钢结构企业4家,总产能超过30万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更强,全市18家“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企业参与装配式建筑相关课题46个,申报专利195项,首钢铸造村4#、7#钢结构住宅等4个项目获批住房城乡建设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

四是高质量绿色建筑加快发展。2018年,北京市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项目29项,其中运行标识8项,设计标识21项,共计322.99万平方米;获得二星级及以上的项目27项,共计308.44万平方米,面积占比达到95%。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继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高星级标准,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批8个办公建筑全部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评价。2022冬奥会永久性场馆中的新建建筑、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亚投行、中国尊等新建重大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要求,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中国尊项目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

五是高标准商品住宅试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项目集多项建筑新科技和新技术于一身,包括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新风系统、绿色建材使用、BIM技术应用以及减隔震技术等。在土地出让环节创新招拍挂方式,开展“控地价、限房价”工作试点,由竞买人自主投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7个项目将实施100%绿建三星级、100%装配式建筑和一定比例的超低能耗建筑,其中6个项目通过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技术方案评审并已开工建设。

六是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绿色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市133家不符合要求的搅拌站停止生产混凝土。2018年全市关闭不符合要求的搅拌站点11家,其中有3家为无资质搅拌站,8家搅拌站资质不符合要求被撤回。连续4年会同环保主管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有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开展《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专项执法检查。全市有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点共计156个,检查符合要求的站点125个,其中优秀站点78个,占比62.4%,良好站点47个,占比37.8%;不符合要求的站点31个,其中停产已拆除16个,停产未拆除13个,检查分数不合格2个。预拌混凝土企业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生产,环保设施投入不断加大,综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市级主要措施

一是引领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启动绿色砂石供应链建设,初步确定在河北省分步建设10个左右符合标准的绿色砂石生产基地,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进行砂石运输,鼓励研发清洁能源车辆用于市内接驳,对砂石的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积极推动开行散装水泥货运“公转铁”试点专列,编制试点专列工作方案。组织编制建材产品和设备禁止和推广使用目录(2018)以及《北京建材禁限30年》宣传册,促进建材行业健康发展。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实施建筑拆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管理,鼓励拆除工程现场开展资源化处置利用,要求政府投资项目率先在指定工程部位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管理系统,方便再生产品的市场供需信息对接,促进再生产品充分应用。

二是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8年-2019年工作要点》。建立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启动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做好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保障,跟进本市及周边地区部品生产企业基本信息和产能变化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部品排产计划和空余产能,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围绕示范工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BIM应用。

三是加强绿色建筑政策研究。研究建立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工作制度,强化对评价质量和标识项目实施情况的事中事后监管。研究绿色建筑金融保险机制,创新政策提升财政资金激励作用,探索适合北京市情的绿色建筑市场化机制发展方式。研究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路线图,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推行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与品质要求。

四是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印发《北京市超低能耗农宅建设示范项目应用技术导则》《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规范超低能耗农宅及城镇建筑示范项目采取的技术措施、施工和验收工作,指导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设。2018年,本市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7个,示范面积37.1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底,累计实施26个示范项目,示范面积47.1万平方米,财政奖励资金总计2.23亿元。成立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产业联盟,包含三地超低能耗研发、设计、咨询、施工、材料设备供应、检测、房地产开发、教学培训、协会和媒体等单位,促进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善相关政策,印发《北京市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方案(2018-2020年)》《北京市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流程(2018-2020年)》,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发布《北京市农村危房改造维修加固技术方案目录》《北京市农村危房加固维修技术指南(试行)》,成立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编制政策问答口袋书和明白卡,开展村镇建筑工匠免费培训。继续推进抗震节能农宅建设,制定《北京市农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工作方案(2018-2020年)》,给予新建翻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和节能保温改造农户资金奖励,有效解决农宅结构质量差、建成年代远、节能效果差等问题。

三、区级工作亮点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宜业宜居绿色城区。为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建筑集群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绿色城区,编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建筑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北京市绿色工业建筑集中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指引》,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指引》在全国工业建筑领域属于首创。充分发挥绿色工业建筑带动作用,推动新技术应用,配套产业发展,建成全国领先的“绿色工业建筑集中示范区”和引领全国住建领域绿色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区。推动公共建筑领域节能绿色化改造,实施经开、兴基伯尔曼、DHL等项目的节能工程,完成40万平方米公建节能改造。

海淀区拓展绿色建筑发展新途径。深化“绿色居住区、绿色村庄、绿色生态示范区”三位一体绿色建筑推广模式,完成43个、727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项目评审,以青棠湾公租房项目为样板,推广住宅产业化、全装修成品交房、绿色居住区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制定《海淀区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实施意见》,全面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成中关村大厦、知春大厦等6个项目、23.2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落实市级奖励资金697.2万元,改造节能效率达到20%。


《白皮书(2019)》第三部分发展展望摘录


五、科技创新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绿色化发展

建筑节能是北京市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绿色化是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市将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筑材料管理,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安全绿色农宅,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全领域全过程绿色化水平,为绿色北京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进一步加强建筑材料管理。发布《北京市禁止和推广使用建材产品目录(2018版)》,编辑出版《北京建材禁限30年》。在成功开行散装水泥货物运输“公转铁”试点专列基础上,研究制定进京散装水泥绿色运输实施方案,引导本市水泥使用企业注重水泥绿色运输。研究起草《北京市绿色砂石供应链指导意见》,稳步推进建筑砂石骨料绿色供应链建设,推进首钢集团绿色砂石示范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京冀两地、北京与承德签订绿色砂石基地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京津冀蒙墙体材料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和《京津冀蒙适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导向目录》,促进京津冀墙体材料行业协同发展。探索开展建材供应企业市场行为信用管理,促进建材质量水平和供需方诚信水平提高。

二是发展科技绿色智能建筑。继续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完善政策和技术保障机制,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实效,推进绿色建筑立法,修订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绿色建筑标识第三方评价制度和评价机构信用管理制度,严格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动城市副中心、冬奥会等重大项目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建设发展高标准绿色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稳步有序发展,加快出台财政资金奖励政策,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力争2019年底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5%以上,基本形成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和技术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推动试点示范建设。推进智慧小区试点建设,总结推广成熟经验,为全市智慧小区建设提供借鉴。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推广使用,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

三是提升乡村建设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农村抗震节能改造工作,确保“双随机”检查工作每月落实到位,聘请第三方扩大检查范围。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落实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任务。加强对危房改造技术指导专家、管理干部和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强化质量安全、抗震节能、绿色低碳等建房理念,把技术带到一线,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工匠,促进优秀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立法工作,健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建立长效机制,使农民建房有法可依。



2019年8月24日 16:31
浏览量:0